第2313章 人才的标准,两类人才 (1 / 2)
紫琅文学www.zilangwx.com
“第一点,既然大家伙儿都同意吸纳人才,那么什么叫做人才?人才的标准是什么?”
崇祯此话一出,将众人给问懵了。
等回过神儿来后皆是皱起了眉头,快速的思考着。
他们一直在说人才、人才,都是对标了袁可立刚刚说的那些欧洲的影响力比较大的人,但全世界能达到那种程度的人又能有多少?
“陛下,臣以为要有创造性、开创性,不是简单的重复者,而是能解决新问题、提出新想法、开创新局面的人。
可以是技术创新、艺术创作、商业模式创新,也可以是高效地解决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等等!
技术创新如蒸汽机,艺术如书籍、语言等等,商业如皇家银行,复杂社会问题如科举改制城三级义务教育等等;”
“陛下,臣以为要具备价值性,也就是说研究出来的东西能被他人、组织或社会所需要,并能转化为实际的效益。
可以是直接的经济效益,诸如好的商业模式,如集体工坊、皇家银行等创收了大量的白银;
也可以是文化效应,诸如那些经史子集,能启迪开智,提升素质和修养、学识;
还可以是社会效益,例如代耕、水车的出现极大提升了耕种效率;”
“陛下,臣以为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要加上一个持续性,范尚书和毕尚书所说的创造性和价值型臣是认可的,
但这里面或多或少的会有灵光一现、突发奇想的成分在里面,或者说是父辈亲朋给出的主意,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朝廷认可,享受待遇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,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要具备持续学习、适应和成长的能力,能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长期输出价值。
父辈亲朋师长能给一次两次的成果,还能给三次五次不成?
如果能,那咱们也认了,毕竟成果是摆在那里的,给朝廷带来了实际价值的。”
“陛下,臣认可徐掌司的说法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才会越来越多,技术和知识也会不断的更新,只有能持续的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,”
袁可立对工部尚书范景文、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及历局掌司徐光启三人的看法做了总结。
众人也是连连点头,表示认可。
在座的不是研究院的院长就是一部尚书,他们深知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,这一点研究院的人体会最深。
价值性这一点是几位尚书最为看重的,毕竟他们是对整个大明最为了解的人,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价值,投入了就一定要有产出。
“创造性、价值性、持续性,这三点总结的很好,朕非常的认同。”
崇祯很是满意,众人对人才的认知是非常到位的,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“但是,诸位要清楚一点,人才不是静态的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正在进行中的价值创造过程。
随着他的成长,我们给予的待遇是不一样的。”
岐黄研究院的院长张景岳若有所思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说如岐黄研究院的医士一样分级?”
“正解!”
崇祯眼中满是赞许之色:“能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大明的普通百姓来说都可以说是人才,他们或或许占据了上述中的某一个条件,也可能占据了三个,但他们都是初级人才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