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琅文学www.zilangwx.com

车子开了不到二十分钟,就进入了林厝村的地界。几乎是一瞬间,氛围就变得不同。

道路虽然还是乡道,但明显更宽阔平整些,路两边的房屋不再是密集的红砖古厝,而是夹杂着更多样式新颖的瓷砖贴面楼房,有些门口还停着小货车或摩托车修理铺。

空气中少了些海蛎壳堆积的浓重腥气,多了点泥土和植物的清新。

林氏宗祠位于村头,但规模和气派远逊于陈厝那座“驷马拖车”。

祠堂一瞧就是新建的,青砖灰瓦,样式简朴庄重,少了繁复的雕饰,门楣上“林氏宗祠”的匾额也是新制,不是什么名人题字,华文楷体,加粗。

蔡东照看道几人眼里的探寻,“我听老人说,林家老祠堂以前可气派了,不比陈家的差。可惜抗战时候,小鬼子飞机来炸过好几次,后来又遭了兵灾,老早就毁了,片瓦都没剩下。”

“现在这个是八几年,族里和海外侨胞凑钱重新盖的。”

步入祠堂,内部的对比更为强烈,没有雕梁画栋,没有石刻砖雕,就是几面大白墙。

也没有层层叠叠的祖宗牌位林,正厅中央只供奉着一个巨大的、代表林氏开基祖的总神主牌。

而神主牌位下,供奉这几十座英烈灵位,从明朝嘉靖年间抗倭捐躯的乡勇首领,到甲午海战,从抗战时期闽省的第一场大胜,大湖战役牺牲的林氏子弟,再到之后的东江纵队、闽中沿海游击队的林厝村人,金门战役、以及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林姓烈士。

密密麻麻,黑底金漆红字,透着沉重与荣光。

而房梁上,也和陈氏祠堂高悬的各种官职不同,最中间的是一块“特等功臣”的牌匾,左右各有一块“一等功臣”,下面的则是几块二等、三等功臣。

在略显朴素的祠堂里熠熠生辉。

而两边墙上,也没什么乡绅捐款修桥铺路的记录,子弟入学如何如何的铭文,而是一些记载林厝村,以及林氏族人如灵位上所列的图文并茂的介绍,最后,一片洋洋洒洒的颂文。

“夫林氏一族,代生忠荩,世秉刚烈。溯自嘉靖倭寇犯海,阖族执梃,血战滩涂,骸骨垒岸而潮声咽.....”

“甲午国殇,子弟蹈海,虽艨艟沉没,魂犹衔恨逐涛鸣。迨至倭氛再炽,阖族子弟投袂而起.....东江喋血,大湖捐躯,闽中游击,百战裂骨于榛莽,碧血沃于海疆.....”

“及共和国立,忠勇未歇,金门怒浪,壮士驾舟碎敌阵,援朝饮冰,忠骸委霜沃异邦.....衔锋摧锐,气撼山岳,勋炳三辰....水生、铭振、震宇及诸公,胆裂凶顽,功昭日月,名垂竹帛.....”

“嗟乎!林氏宗祠,非独列祖之龛,实乃义魄所栖......累世丹忱,浩然贯虹霓而耀星斗,勒珉述绩,非惟彰既往之荣,亦勖后人毋坠英风.....”

“嚯,你们这林厝,真厉害啊。”姬小雅看着这些图片颂文,拉着蔡东照说道。

“不说了么,合口四大姓里,林厝出行伍人,一直到现在,论参军入伍,林厝哪年不得走上几个。”蔡东照解释道,“别的村子年轻人读不了书的,就都出国、跑海、去外地做生意,林厝这边,年轻人的习惯都去当兵。”

“对,我们林厝啊,自古就出当兵的,骨头硬,不怕死,不过可惜,一直没出过将军,呵呵呵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几人正在观瞧间,忽听闻,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。

众人回头,只见一个四十多岁、身材健硕、穿着圆领衫,理着平头的汉子大步走进来。

肤色也是海边人常见的黝黑,但双目有神,笑容爽朗,走路带风。

跟在这人身旁的司机小吴介绍道,“这是林厝的村主任,国栋叔,国栋叔,这几位就是王镇长说的,从燕京来的大教授和几个博士,那个是东照,围头蔡家的。”

“梅教授是吧?欢迎欢迎,王镇长电话里说了,我是林国栋!”

林国栋热情地与梅苹握手,力道十足,又跟其他人一一握过。

“东照,东字辈,蔡普向是你什么人?”

“那是我亲三叔。”

“哈哈,我说呢,瞧着就像。你们蔡家这几年厉害的紧,一门三博士,你是第几个?”

“第二个。”

“有女朋么?”

“啊?”

“怎么样,给你介绍一个我们林厝的囡仔?也是大学生,长得好看。”

“国栋叔,您说的不会是您家的吧?”小吴一旁打趣。

“去去去,我家那个,配不上的。”

等轮到李乐时,嘴里一直“啧啧啧”,用力拍了拍他的胳膊,“这位同学好身板,练过?”

李乐笑着点点头,“瞎练。”

“瞎练?可不像。伸手如探风,收袖藏乾坤?北心意把?”

“开合云门动,立桩地如钉桩。南三十六宝?”

林国栋又大笑,声音在祠堂里回荡,“过过手?”

“不要,我是,文化人。”

“哈哈哈哈~~~~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