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 要说吹牛的本事,胡大老爷可是行家 (2 / 2)
紫琅文学www.zilangwx.com
"每列预先装好火药,头列射击后立即退至末尾,二列上前开火再后退。"
"待三列射毕退回时,头列岂不是早已装填完毕?"
"倘若再把火铳射程稍作改良。"
"敌军还未近身,就要遭遇连环弹雨。"
"这铁砂子打在身上可是要见阎王的!"
"您说这冲锋路上,得折多少条性命?"
满堂寂然!
朱家父子着了魔似的,亲自摆弄那三只茶盏翻来覆去。
明眼人知道这是圣驾和储君,不知情的还当是俩痴人。
不多时,朱元璋猛然抬头,眼中精光迸射:
"惟庸,此计大妙!"
"自然大妙!"
胡大老爷气定神闲赢下首局,继续道:
"更要紧的是,这法子能层层推进!"
"就说眼下这火铳,稍加改良就能提升射程。"
"往后能不能造出穿甲裂盾的利器?"
"火铳琢磨透了,是不是该轮到火炮?"
"光靠铁弹砸人还不够狠,能不能让威力再翻几番?"
胡大老爷兴致勃勃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:"要让炮弹爆炸后碎片四射,杀伤范围更广,威力才够劲!"
"往后啊,这些火铳、大炮都得朝着更猛、更远、更快方向发展!"
"说白了,就是射程要远、威力要大、发射要快!"
"到时候敌人就算全副武装又怎样?"
"还没靠近我军阵营,估计就被火炮轰成渣了!"
"这才是我心目中大明军队该有的样子!"
朱元璋父子听得热血沸腾。
在清朝或许觉得这是天方夜谭,可明朝初期火器早已在军中广泛应用。
鄱阳湖水战,朱元璋就靠着火炮立下大功。
他们对火器的威力再清楚不过,只是从未有人如此清晰地描绘过火器的未来前景。
此刻,他们仿佛握住了通往强盛之路的钥匙!
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大明军队所向披靡的景象,激动得满脸通红,一把抓住胡大老爷的袖子:"惟庸啊!这正是咱想要的!叫你回来太对了!快快帮咱实现这个!"
胡大老爷无奈地笑了笑:"陛下别急,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。"
朱标连忙安抚父亲,生怕他太过兴奋。
待二人平静些,胡大老爷继续说道:"我们都向往这样的场景,但问题可不少。就说火铳、火炮制造,没有大批专业工匠,如何保证质量和产量?"
"秦朝时就能做到弩机零件通用,现在大明能做到吗?"
朱元璋沉默了,但他并不气馁——工匠不够就培养,他还有的是干劲!
朱元璋稍一晃神便恢复了精神,胡大老爷见状含笑抛出第二个难题。
"工匠的问题姑且算你应付过去了。"他竖起第二根手指,"那官员呢?"
"寻常官吏怕是连工艺流程都弄不明白,更别说研制新型火器了。"
"难道要让那些满口圣贤书的读书人,去和工匠们鸡同鸭讲?"
胡大老爷说到此处,眼底闪过一丝促狭,慢悠悠地补充道:"再者,方才提到的士卒问题呢?"
"火铳、火炮威力虽大,操作可比刀剑复杂得多。"
"这又当如何?"
朱元璋的面色彻底阴沉下来。
他狠狠剜了胡大老爷一眼,仰头灌下整杯茶水,将茶盏重重摔在案上。
"惟庸啊,你这就不厚道了!"
"哦?臣何处不厚道?"
"今日尽说些危言耸听之语,把大明说得千疮百孔似的。"朱元璋梗着脖子道,"可眼下国泰民安,哪有你说得这般不堪?"
见皇帝这般不服气,胡大老爷先是一怔,继而失笑摇头。
"陛下又错了。"
"盛世之下,隐患犹存。"
"您编撰的《皇明实录》,原意是为后世子孙立规矩吧?"
"可万一......您错了呢?"
胡大老爷轻抚茶盏,声音渐沉。
"这本实录,说到底就是朱家家训。"
"但若是这家训有误,后世君王要改,便会被群臣斥为不孝;不改,则坐视弊端蔓延。"
"文臣们巴不得有这本实录呢。"
"有利的条款奉为祖制不可违,不利的便联手推翻——法不责众,皇帝总不能与满朝为敌吧?"
"所以老臣要问:您这本实录,究竟是福泽后人,还是贻害子孙?"
"胡惟庸!"
朱元璋拍案而起,须发皆张。
"你给朕说清楚!朕怎么就害人了?"
若说他苛待子孙、心术不正,那可真是触了他的逆鳞。
朱元璋不发怒才怪了。
可胡惟庸面对盛怒的朱元璋,却依旧从容。他斜睨着朱元璋,悠悠道:
"陛下莫非忘了给士绅免税的旨意?"
"天下田亩有数,却让那些权贵富绅不纳粮税。"
"敢问陛下,日后这税赋该找谁收?"
朱元璋闻言一愣。
他张了张口,竟一时语塞。
茫然间转头看向身旁的太子朱标。
却见这胖儿子正皱眉沉思。
"胡伯父所言,当真会成真?"
朱标神色凝重。
作为监国太子,他太清楚田税对大明财政的重要性。
若真如胡惟庸所说,日后税收越来越少......
那可真是祸事了!
胡惟庸非但不宽慰,反而斩钉截铁地点头。
"必然如此!"
"当年陛下因贪官污吏家破人亡,若大明继续这般施政,迟早重蹈覆辙!"
哐啷!
朱元璋猛地将茶盏砸在案上,虎目圆睁,杀意凛然地盯着胡惟庸。
胡惟庸却坦然相对,继续道:
"陛下觉得臣说得不对?"
"田产就这么多,百姓为少缴税,自然会投献到士绅名下。"
"若遇灾年,贫民只能将田地贱卖给乡绅。"
"长此以往,税赋从何而来?"
"那些县令被催逼税赋,是敢动根深蒂固的豪绅,还是拿百姓开刀?"
"陛下,您说呢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