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琅文学www.zilangwx.com

杜荷利用李承乾给予的手谕,以核对往年赋税为名,调阅了大量户部及地方州府的陈旧档案。

他避开所有人,常常在值房一待就是深夜,凭借着过人的心算能力和对数字的敏锐直觉,在浩如烟海的数字中寻找着蛛丝马迹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通过反复比对贞观元年至今,关内道、河东道、河南道等数十个州的户籍、田亩、赋税记录,杜构发现了一些极其诡异的“巧合”。

有几个州,上报的开垦荒地数额连年增加,但户籍人丁却几乎不见增长,按律应缴纳的丁税更是纹丝不动。

有几个县,每逢朝廷下达减免赋税的恩诏,其当年上报的田亩收成就会恰好出现不同程度的歉收,将减免的额度几乎完全抵消,使得实际缴纳的税粮总额保持着一个诡异的稳定。

更有甚者,一些明明地处平原、土地肥沃的州郡,其平均亩产竟然常年低于一些土地贫瘠的山区州县,而朝廷赈济、借贷的记录却远高于他处。

所有这些异常的数据,最终都隐隐约约地指向了几个共同的终点!

那些在当地盘踞数百年、树大根深的世家豪族。

他们的田庄遍布州县,他们的名下有数不清的“客户”、“佃户”,而这些人的名字,大多从未出现在官府的黄册之上。

杜构将初步的发现整理成一份简短的密奏,在一个深夜,再次秘密呈交给了李承乾。

看着密奏上罗列的一条条数据对比和最终指向的结论,李承乾的脸色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凝重。

虽然早有心理准备,但证据初步浮现,仍让他感到一阵心悸。

这些蠹虫吸附在大唐肌体上吮吸的血量,远超他的想象!

“好…很好…”李承乾的声音低沉而冰冷,“果然是他们。你做得很好。

此事到此为止,暂勿再深挖,以免打草惊蛇。”

他踱步到窗前,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,眼中寒光闪烁:“现在,还不是动他们的时候。我们需要更确凿的证据,更需要……一个合适的时机。”

报纸的风行,广告的争夺,魏征的拒贿,杜构的发现…

明线与暗线交织,风波与潜流并存。

长安城依旧是一片繁华盛景,但在这盛景之下,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较量,正在悄然布局。

李承乾知道,对付这些根深蒂固的庞然大物,绝不能操之过急。

他需要继续积蓄力量,等待那雷霆一击的最佳时机。

而手中的《贞观民报》,或许在未来,将成为撕开这铁幕的一把利刃。

《贞观民报》第三期如期而至,伴随着更加庞大的发行网络,如同白色的潮水涌向关内、河东诸州。

头版头条仍是鼓舞人心的垦荒政令,但在不显眼的“地方讯息”版块,却多了一则看似平淡无奇的报道:

“圣天子抚育万民,恩泽广被。近闻有州县吏员,克勤克谨,深入乡野,核查田亩,清点人丁,以为均平赋役、安辑户口之本。

陛下闻之甚悦,谕令嘉奖此类实干之吏,盼天下州县长官效仿,务使朝廷德政,实惠及于每一编户齐民。”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